《生活的理想頻道》:嚮往在湖邊生活的他們,趁著下班時間,在山中蓋了一棟小木屋

28 歲的時候,梭羅(Henry David Thoreau)厭倦了俗世生活。

他不願成為競爭社會的機器,也不願淪為金錢與物質的奴隸,於是,他揹上輕盈的行囊,來到瓦爾登湖畔,替自己蓋了一棟樸實的小木屋,就這樣開啟兩年自耕自食、從容自在的生活,最後將這樣的經歷,寫成了《湖濱散記》(Walden),成為經典傳世之作,影響了世界各地的人。其中,就包括來自台灣的 Josh 與 Iris。

Josh 與 Iris 兩人都嚮往大自然,熱愛著天地間壯麗的景色,也對自然的多變與未知心懷敬畏。

大學時期,Josh 讀到了《湖濱散記》,被這本書的精神給深深打動,從那時起,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打造一棟小木屋,和梭羅一樣,自給自足,追求獨立自在的心靈。

Josh 過去曾在醫院工作,現在是醫療器材研發工程師,Iris 則是英文老師,對音樂情有獨鍾。對於都市的競爭環境,他們了然於心,卻也不願全然盲目追隨,而是不斷思考與嘗試著生活的其他可能。

這麼多年來,《湖濱散記》種下的種子一直在 Josh 心中醞釀,平時,他有事沒事就上網看別人蓋小木屋的影片,也常常和 Iris 兩個人一起去登山、潛水與野營。

進入社會幾年後,各方面的條件都慢慢到位了,兩個人終於下定決心,要讓多年以來的夢想成真。

Josh 與 Iris 不是建築師,也沒有設計背景,建造這棟夢想中的小木屋,全依靠心中那份理想藍圖。

首先是選地,受到《湖濱散記》啟發的 Josh 說,「當初最想蓋木屋的地點其實是在一個大湖邊,想像從小木屋後門出去就能有一艘小船能划出去釣魚。但想要在臺灣要找到這種地點和想法好像很難執行,而且臺灣的地真的很貴,所以後來還是選了老家山上一塊地來實現蓋小木屋的夢想。」

選好地點後,Josh 與 Iris 沒有想太多,直接就捲起袖子,進入了建造的程序。

他們曾想過購買組合式木屋,但研究後,發現市面上的木屋無論是價格還是設計都不符期待,再加上他們認為住在自己親手蓋的房子裡,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深刻感受,因此最後決定自己動手。

平常要上班的兩人,藉著下班時間或是假日時光,不斷回到山裡建造這棟小屋,並將每一個過程分享在 IG Lelu House 上,就這樣一點一滴,木屋慢慢變得有模有樣。

當然,追逐夢想不可能事事順遂,沒有木工經驗的他們,許多事情都是邊做邊學,「蓋的過程中,常常碰到許多沒想過的問題。小的問題就是拆掉重新來過,大一點的問題就只能假裝看不見有機會下一棟再說。」

但是,正因為做的是真心熱愛的事情,就算過程遭遇起伏,也無法磨滅 Josh 與 Iris 的熱情,「蓋小木屋的時間過得很快,就像當你做一件你真的熱愛的事情時廢寢忘食那樣。如果有人問我還要不要再蓋一間,我會說十年後再說;但如果問我會不會後悔,我會說如果時間能倒轉重來一次我還是會蓋這間屬於我們的小木屋。」

Josh 與 Iris 最後花了四個月的時間,完成了這棟小木屋。

每到假日,Josh 和 Iris 只要有空,便會離開擁擠的都市,回到小木屋的懷抱,在這裡,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深刻的療癒感。

「早晨,拉開窗簾陽光灑進屋子,手沖一杯熱美式,讓木屋內充滿淡淡咖啡香氣。接著打開會發出吱呀聲的木門,感受早晨微涼的空氣,是開啟一天最棒的儀式。」他們沈醉地分享,「除了早晨,我們也很喜歡晚上的木屋。一切靜下來的夜晚的木屋,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那樣寂靜,蟋蟀和青蛙開起派對來也真是不遑多讓啊!我們習慣放著 Folk 和 Acoustic 音樂,點亮木屋內所有的黃燈泡,黑夜化成一層薄紗,隔絕了木屋以外的世界,讓我們更加貼近和感受當下和彼此,是那樣耐人尋味的寧靜。」

為了分享這樣的幸福,Josh 與 Iris 也邀請朋友來作客。他們分享了其中一次難忘的回憶,那一天,兩人邀請了幾個知心好友來小木屋吃飯,幾個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,熬煮蘋果醬、烤蘋果派,又用窯烤爐烘烤雞腿、香腸、牛排與地瓜,在星空下圍坐火堆邊互相依偎著取暖,享受著大自然中單純而雋永的美好。

身在親手蓋的小屋裡,身邊環繞著深愛的朋友,眼前有熱騰騰的美食,這一切,雖談不上華麗,卻是所有人將牢牢記住一輩子的珍貴回憶,正如 Josh 與 Irish 所說:「因為是在小木屋,所以一切稀鬆平常的事情變得不一樣了。」

如此平靜又充滿感動的光景,使我想到梭羅曾說的:「我走入森林,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,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,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,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…… 我想深刻的生活,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。

小木屋的日子,有著說不完的詩意時刻,不過兩人也坦言,剛從都市來到山裡,一開始的確有些不太習慣的地方。

「在都市叢林住久了之後,源源不絕的水和按下關就能取得電力已經習以為常,但到了小木屋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。」他們說,「目前小木屋的電是來自屋頂上的太陽能板,這些電用於一般家庭用電都非常足夠,除了一些高瓦數的家電就會受到一些限制。而水的部分,一開始是準備幾個大水桶裝可以喝的水到小木屋,用過的碗筷則是用過濾過的雨水來清洗,唯獨不方便就是不能像開家裡水龍頭一樣無限制的用水。」

然而,人生並不需要永無止盡地追求便利,有時候為了心中其他重要的價值,犧牲一點便利,其實無傷大雅。

或許你會好奇,建造一棟小木屋到底要花多少錢?Josh 說,木屋的木料與防水材並不貴,總共約十幾到二十萬元,真正會讓人撒錢的,其實是工具費,「工具越多,房子蓋起來也會越舒服,當然的也會需要多交出幾張大洋,但我把鋸木頭當健身,所以相對花費也比較少一點。」Josh 笑稱。

雖然小木屋大致上已經完成,但他們說,其實真要說起來,小木屋沒有蓋完的一天。

目前兩人仍持續在擴建與調整小木屋內外的環境。兩人當初因為現實限制,無法找到湖邊的空地蓋屋,於是決定在現有的木屋附近大量種樹,以創造隱居森林的感覺。

除此之外,Josh 與 Iris 也正在加蓋浴室,計畫在不久後的將來,開啟在小木屋定居的生活。

梭羅曾經感嘆同鄉的年輕人,表面上繼承了農地、房屋與牛隻等資產,實際上卻是被這些事物給奴役。慾望越多,責任越多,煩惱也越多,而很多時候,我們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在自找苦吃。

透過湖畔隱居,梭羅親身實驗了生活的別種可能,他說,「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,吮盡生活的骨髓,過得紮實,簡單,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,把生活逼到絕處,用最基本的形式,簡單,簡單,再簡單。」很多時候,我們的不快樂其實和外界無關,而和自己過剩的慾望,以及永無止盡的比較心有關,就像約翰·凱吉說過的:「身處於自己所在的地方並不是讓人不快的事。覺得自己應該在別處才會讓人不快。」

健康的野心與期許,能引領我們進步,改善生活的品質,但是人的幸福,永遠不光是外在物質的堆積,最終依舊得回歸心靈的獨立與自由。

對 Josh 與 Iris 說,理想的生活就是能感受生活。

「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讓人覺得不具體或是缺少了生活目標,不過比起拼命達成目標再追趕下一個目標的生活,我們更想能時時刻刻享受當下。」他們說,「所以我們也才會在有空時跑進山裡、海裡;甚至建造了在大自然裡的家,放大五官的感受,感受在無法掌控的大自然裡的每一刻。在城市裡時,我們依然很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,但同時也總是記著待在自然裡的平靜與簡單,然後,回到自然裡、木屋裡看看,充充電。希望我們無論身在何處,山裡也好,城市裡也好,都能好好感受生活,這樣理想的生活,理想的自己。」

梭羅曾寫:「我們不要擱淺在虛幻的現實裡,何不努力在我們的頭頂搭建一片蔚藍透明天空?」

Josh 與 Iris 的小木屋,不只是遮風擋雨的屋頂,更是他們為自己打造的一片藍天,為的是不在現世活得渾渾噩噩,而是將自己放置到人世紛擾之外,透過腳踏實地的生活,以及回歸簡單的練習,磨練出澄澈而自在的處世之道。


FOLLOW US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